我想再次重複一句話:影視是文藝,不是歷史。這個歷史只是編劇編的。在歷史上既沒有這回事兒,編劇編的這個故事,又太看低了乾隆、和珅的智商。
(1)《宰相劉羅鍋》第35集大概介紹
這一集的內容出自《宰相劉羅鍋》第35集,說的是乾隆作為太上皇時期,向群臣說自己還要好好地扶一下嘉慶,我們的天下路漫漫呀。借著劉墉出來辭職,乾隆很急迫地問嘉慶留不留,去不去。嘉慶說留,但見乾隆的態度又有些遲疑。
這時,乾隆說宮燈歪了。以和珅為代表的大臣們紛紛表示歪了。然後,乾隆讓和珅去把「很正」宮燈「扶正」,和珅問乾隆怎麼扶。乾隆說「你不是看著歪了嘛,該怎麼扶還不知道」。乾隆一聽,把宮燈弄得歪了。乾隆表示讚許。嘉慶也表示,這時候就正了。
(2)編劇低估了乾隆和和珅的智力:論和珅受寵並非只會溜須拍馬
編劇編寫這段故事,比照的就是秦二世時期的「指鹿為馬」。
一者,告知嘉慶我在,天下就是我的;
二者,告知誰是奸臣,為後來嘉慶倒和珅做一個劇情鋪墊。
歷史上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從情理上說,和珅作為當時滿族官員中工作能力、漢化程度比較高的大臣。例如他臨終前寫的《絕命詩》就很不錯,其曰:
五十年來夢幻真,今朝撒手撇紅塵。
他時唯口安瀾日,記取香煙是後身。
最重要的是,在和珅的職場生涯中,乾隆交給他的光明正大的、陰險背人的各種事兒,和珅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。可以說,和珅被乾隆信任,不僅僅會溜須拍馬,其工作能力也頗高。溜須拍馬的人很多,但能幹事兒的人並不多。
和珅不會那麼傻、那麼做作地去迎合乾隆。同時,也過於低看乾隆的能力和智商,乾隆不會也不需要當著大臣的面兒去敲打嘉慶。這不是讓後人、讓大臣們看出他是在攬權、戀權嗎。作為太上皇,他知道什麼叫丑。所以,公開壓迫皇帝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他更不需要讓嘉慶明白,他的爹的權利和威望仍然在他的頭上。
(3)劉墉在嘉慶上台後,也沒有辭職。1786年後他被整得意志消沉、混日子而已。
劉墉壽享84歲,直到嘉慶九年才去世。絕對高手呀。劉墉之所以受到提拔,主要是其父非常受乾隆喜歡。劉墉參加科考也是因為其父劉統勛的關係,在31歲(1751年)的時候,以「恩蔭舉人」的身份參加會試、殿試,因二甲第二名排名,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。也就是說,他越過「考舉人」的鄉試。甚至他就沒有參加科舉會試之前的階段。
當然,也有論者否認這種觀點。
本文對這個問題不展開討論,只是說他並非影視劇中說得那麼厲害。在與和珅的鬥爭中,他與紀曉嵐一樣根本不是和珅的對手。
1755年,劉統勛被捕下獄,其後無罪出獄任刑部尚書。從那一年開始,乾隆讓劉統勛去外地掛職鍛煉。
和珅生於1750年(乾隆十五年),崛起於1778年(乾隆四十三年),因為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貪腐案得利開始走紅,成為四庫全書館正總裁。
劉墉調回京城也是因為他的父親。1773年劉統勛病故,三年服孝期滿,1776年劉墉被乾隆調回京城,他被任命為四庫全書館副總裁。1780年,再次被調往湖南任巡撫。1781年,再次調回京城在監察部門任職,還是在和珅主管之下。
1783年,劉墉擔任直隸總督,但直隸總督這個差事兒不好當,離京城太近,皇親國戚、親王貝勒、高官太監誰不在京城周邊搞營生呀,因此,直隸總督必須要八面玲瓏。劉墉在這方面得罪的人應該不少。1786年以後,劉墉就開始倒霉了,經常出錯誤、被申飭。
幾乎年年被打擊,例如1787年,劉墉把與乾隆的談話泄露,被申飭後免去大學士職務。其後又因為主持祭拜文廟行禮被參劾。
1788年,鄉試舞弊案爆發,作為主管官員被彈劾。
1789年,上書房工作人員經常不上班,被申飭降職為侍郎。
1793年,會試任主考,閱卷安排錯誤,造成考試成績不理想,受到申飭。
嘉慶元年的1796年,嘉慶向他詢問知府戴世儀能力如何,劉墉胡亂地認可,結果受到申飭。
1797年四月,劉墉被指責為不肯幹事兒、懶散,現在實在沒人了,不得不提拔你做體仁閣大學士,進入內閣。
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乾隆病逝(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)後,三月劉墉被任命為負責案件審理的官員。之後三年,迎來劉墉的政治高峰期,不但擔任會典館正總裁,嘉慶離京期間主管朝政一切大小事宜。直到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(1805年1月24日)病逝,劉墉一直在勤懇地工作著。
這時,我們想必就應該知道:為什麼1786年以後,劉墉不認真工作?因為他鬥不過和珅,又不想與和珅同流合污,只好消極怠工,希望乾隆趕他走。但問題是,乾隆、嘉慶都不想。特別是嘉慶反而特別倚重他!
皇帝不會這麼傻:乾隆說宮燈歪了,嘉慶講沒歪,眾臣曰歪了
我想再次重複一句話:影視是文藝,不是歷史。這個歷史只是編劇編的。在歷史上既沒有這回事兒,編劇編的這個故事,又太看低了乾隆、和珅的智商。
(1)《宰相劉羅鍋》第35集大概介紹
這一集的內容出自《宰相劉羅鍋》第35集,說的是乾隆作為太上皇時期,向群臣說自己還要好好地扶一下嘉慶,我們的天下路漫漫呀。借著劉墉出來辭職,乾隆很急迫地問嘉慶留不留,去不去。嘉慶說留,但見乾隆的態度又有些遲疑。
這時,乾隆說宮燈歪了。以和珅為代表的大臣們紛紛表示歪了。然後,乾隆讓和珅去把「很正」宮燈「扶正」,和珅問乾隆怎麼扶。乾隆說「你不是看著歪了嘛,該怎麼扶還不知道」。乾隆一聽,把宮燈弄得歪了。乾隆表示讚許。嘉慶也表示,這時候就正了。
(2)編劇低估了乾隆和和珅的智力:論和珅受寵並非只會溜須拍馬
編劇編寫這段故事,比照的就是秦二世時期的「指鹿為馬」。
一者,告知嘉慶我在,天下就是我的;
二者,告知誰是奸臣,為後來嘉慶倒和珅做一個劇情鋪墊。
歷史上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從情理上說,和珅作為當時滿族官員中工作能力、漢化程度比較高的大臣。例如他臨終前寫的《絕命詩》就很不錯,其曰:
五十年來夢幻真,今朝撒手撇紅塵。
他時唯口安瀾日,記取香煙是後身。
最重要的是,在和珅的職場生涯中,乾隆交給他的光明正大的、陰險背人的各種事兒,和珅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。可以說,和珅被乾隆信任,不僅僅會溜須拍馬,其工作能力也頗高。溜須拍馬的人很多,但能幹事兒的人並不多。
和珅不會那麼傻、那麼做作地去迎合乾隆。同時,也過於低看乾隆的能力和智商,乾隆不會也不需要當著大臣的面兒去敲打嘉慶。這不是讓後人、讓大臣們看出他是在攬權、戀權嗎。作為太上皇,他知道什麼叫丑。所以,公開壓迫皇帝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他更不需要讓嘉慶明白,他的爹的權利和威望仍然在他的頭上。
(3)劉墉在嘉慶上台後,也沒有辭職。1786年後他被整得意志消沉、混日子而已。
劉墉壽享84歲,直到嘉慶九年才去世。絕對高手呀。劉墉之所以受到提拔,主要是其父非常受乾隆喜歡。劉墉參加科考也是因為其父劉統勛的關係,在31歲(1751年)的時候,以「恩蔭舉人」的身份參加會試、殿試,因二甲第二名排名,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。也就是說,他越過「考舉人」的鄉試。甚至他就沒有參加科舉會試之前的階段。
當然,也有論者否認這種觀點。
本文對這個問題不展開討論,只是說他並非影視劇中說得那麼厲害。在與和珅的鬥爭中,他與紀曉嵐一樣根本不是和珅的對手。
1755年,劉統勛被捕下獄,其後無罪出獄任刑部尚書。從那一年開始,乾隆讓劉統勛去外地掛職鍛煉。
和珅生於1750年(乾隆十五年),崛起於1778年(乾隆四十三年),因為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貪腐案得利開始走紅,成為四庫全書館正總裁。
劉墉調回京城也是因為他的父親。1773年劉統勛病故,三年服孝期滿,1776年劉墉被乾隆調回京城,他被任命為四庫全書館副總裁。1780年,再次被調往湖南任巡撫。1781年,再次調回京城在監察部門任職,還是在和珅主管之下。
1783年,劉墉擔任直隸總督,但直隸總督這個差事兒不好當,離京城太近,皇親國戚、親王貝勒、高官太監誰不在京城周邊搞營生呀,因此,直隸總督必須要八面玲瓏。劉墉在這方面得罪的人應該不少。1786年以後,劉墉就開始倒霉了,經常出錯誤、被申飭。
幾乎年年被打擊,例如1787年,劉墉把與乾隆的談話泄露,被申飭後免去大學士職務。其後又因為主持祭拜文廟行禮被參劾。
1788年,鄉試舞弊案爆發,作為主管官員被彈劾。
1789年,上書房工作人員經常不上班,被申飭降職為侍郎。
1793年,會試任主考,閱卷安排錯誤,造成考試成績不理想,受到申飭。
嘉慶元年的1796年,嘉慶向他詢問知府戴世儀能力如何,劉墉胡亂地認可,結果受到申飭。
1797年四月,劉墉被指責為不肯幹事兒、懶散,現在實在沒人了,不得不提拔你做體仁閣大學士,進入內閣。
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乾隆病逝(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)後,三月劉墉被任命為負責案件審理的官員。之後三年,迎來劉墉的政治高峰期,不但擔任會典館正總裁,嘉慶離京期間主管朝政一切大小事宜。直到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(1805年1月24日)病逝,劉墉一直在勤懇地工作著。
這時,我們想必就應該知道:為什麼1786年以後,劉墉不認真工作?因為他鬥不過和珅,又不想與和珅同流合污,只好消極怠工,希望乾隆趕他走。但問題是,乾隆、嘉慶都不想。特別是嘉慶反而特別倚重他!